想想自己也读了些书,但总是看完就扔一边了,尽管当时有些感悟,但过段时间就完全忘了自己看过些什么,遂决定用写读书笔记、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,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如果能够合上书,写下自己的收获总结自然最好;如果不能,哪怕是摘抄一些书中有意义的文字下来,也能加深印象。
这次读的书是松浦弥太郎的《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》,这是我在一年多前已经读完的书,今天又拿出来随手翻了下,顺便记录记录。松浦弥太郎,被称为“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”,所以这本书主要是在讲如何克服我们生活中的“恐惧”和“寂寞”。作者认为,生活中,我们经常在畏惧这两件事,甚至可以说,就是这两种情绪在策动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。我们认真工作,因为我们内心有害怕被别人比下去、害怕被社会排挤的“恐惧”;想买新衣服,打扮得体面一点,是出自我们不想被别人看轻的“恐惧”;你想与人保持联系,恋爱、结婚、交友、加入小团体……这些行动其实全部都是源自于你心中的“寂寞”。
说是一本书,它更像是一本手册,看看目录,都是给XXX的你这样的标题,正如书中前言所说,这本书的使用方法应该是:在你觉得焦虑不安、想要寻求答案的时候,不要往外面的世界走,希望大家能把这本书当做工具,转而凝视你自己的内心。
目录
下面就简要挑一些比较有感触的地方记录一下吧:
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人,总是对未来充满各种想象,而且大都是在想象自己并不乐于见到的未来。随着想象无穷无尽地扩散,不安也越来越严重。我觉得那些受困于“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”的人,对未来往往有“想太多”的毛病。
“我这么做,明天不会有问题吧?”
“我的将来会何去何从呢?”
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扰,我有一个建议,何不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呢——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,把精神集中在“现在”这一刻,专注于处理眼前的问题。
希望别人肯定你这个人,和希望在工作上受到肯定,这是两码事。如果你希望别人认同你的工作表现,你必须先做出实绩。尽管严苛,但这就是职场的游戏规则。如果你只是抱着“我很努力,我比别人多付出三倍”这样的心态,这并不能为别人带来益处,只是你个人的问题。
“虽然我还没有做出成绩,但我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一直付出着努力。我抱着这样的想法,一直在加油。”
如果有下属对我说这种话,我的回答一律是:
“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,是一件很棒的事,这点我肯定你,但我无法把这点当作对你在工作上的评价。”
如果有下属不满我的回答,我大概会这么回应:
“你是希望我认可你这个人吗?肯定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,算是对你这个人的评价对吧?可是,你在进这家公司工作的同时,就代表你已经受到了认可啊。”
公司不会雇佣他们不认可的员工。公司一定是人为有付薪水给你的价值,才会聘请你。
“如果公司不肯定我,我现在就不会出现在这里。”
只要你这么想,你心中“不被别人肯定的不安和寂寞”想必就能得到安抚。
是啊,回想我自己,读书的时候非常刻苦,天还没亮就爬起来第一个人到教室开始学习;实习的时候办公室都熄灯了,独自在那里加班,总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。但结果呢?只是差强人意,感动了自己。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得到别人的肯定,只要自己保持勤勉、严于律己地生活,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。
“年纪增长,年华老去”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情之一,尽管有各种方式可以延缓生理层面的衰老,但精神层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书里提到一点,就是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的眼睛,因为眼睛是判断你心灵老化程度的测量计,观察眼神,也就是在观察自己的心。肉体的衰老无可避免,但你的心却可永葆年轻。
是否还炯炯有神呢?眼神有没有失去了好奇心?是否还保持年轻?
那些看起来越活越年轻的人,是通过许多人生经验和见识,获得了免于年老的自由。他们能够像小孩一样天真无邪,渴望学习新的事物,眼神总是洋溢着好奇心。
有些人才年纪轻轻,心灵便已经衰老了。特别是在人累积了一点经验,开始对自己产生自信的时期,危险的红灯更容易亮起。如果你不知道还有下个舞台在等待自己,认定眼前的舞台便是结局,你会失去许多做梦的机会。
人在健身的时候,会为自己想锻炼的部位多加一点负荷。如果想锻炼手臂,就多活动手臂肌肉,直到有点吃力的程度。如果想锻炼腿力,就积极摆动双腿,直到自己精疲力竭。
也就是说,那些承受痛苦的部位正是因为承受了痛苦,才变得更加强壮。
每个人都想避开困难通过眼前的路,但感觉到“痛苦、吃力”,却也是自己正在成长、正在前进的证明。人生就像爬楼梯,一阶段一阶段地向上爬,困难也会接踵而至,一个困难解决了又会遇到下一个困难,永远不会消失。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,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成长。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么一段话:
碰上痛苦的事情,我希望自己不要心怀怨恨,而是能够感恩地想:“谢谢,让我得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。”
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遇到的一切人事都当作礼物收下,他就能变成一个很棒的人。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